五個習慣令你於疫境中不再焦慮
疫情仍未過去,全世界人都似被迫留在家中,很易令人產生焦慮 ,然而我們必須保持心理健康,才可使身體更健康。以下有5種方法可以助你遠離焦慮:
1. 適應work from home
首先跟家人或子女共識一個可行的時間表、劃定工作空間;除了工作時間,可設定鬧鐘每小時都站起來拉筋、上厠所和洗手,你很快會發現自己少了腰酸骨痛。
古印度醫學相信負面情緒都藏在髖關節附近(即臀部),終天坐著不疏通容易令人心緒不寧,那就趁著在家工作時多起來拉筋放鬆吧。
2. 吸收陽光
適度地接觸陽光能助人在困境中穩住情緒。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在2016年一項研究指出日照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不安、抑鬱或憤怒等。 每天都抽10分鐘時間在窗邊、陽台甚至樓下公園曬太陽(記得至少塗抹SPF 15防曬霜喔),放下其他事,讓意識回歸到當下身體的感受,有效改善焦慮。
3. 過濾資訊、設定用社交媒體的時間
社交平台上流傳的影像,客易牽動人的情緒,研究指每10個美國成年人當中,就有1個每小時都瀏覽新聞,並覺得情緒因此更為起伏不定。 英國Sussex University的Professor Graham Davey說:「臨睡前最好別看新聞、別用智能手機,遠離血腥影象與公共災難之類的資訊,能改善睡眠,減少焦慮症狀。」
4. 連結內在智慧
當發生大事,人較易察覺到自己的情緒,試著撫心自問,你的內心現在的感受是甚麼,為甚麼會焦慮或不開心,放下理所當然的理由,聆聽內在的聲音,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。
香港紅十字會提醒我們在面對公共衛生危機時可能出現的情緒,包括:焦慮、迷惘、驚恐、憤怒、敏感、無能為力等。 有這些感受絕對是正常反應,絕不代表我們沒用或軟弱。 每隔兩、三天就給自己一點me time,浸浴也好、歎杯茶也好,連結自己當下的感受,接受自己也有負面情緒,提醒自己那只是一個過程、一種經歷。最好能做20分鐘帶氧運動,刺激安多酚(endorphin),更能提振精神。
5. 向他人分享內心感受及物資
跟家人或好友誠實分享你的感受,與人互動很多時能帶你走出情緒漩渦。可以的話,跟鄰居甚至陌生人分享抗疫物資如口罩、搓手液或漂白水。即使天天抹地抹厠所,一瓶2.5公升的漂白水都夠用125日(每次20毫升,稀釋2公升清水),留點給其他人吧。